首页 > 文章详情

疫情防控背景下北京市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作者:
郝佳 李馨 李智敏
出版日期:
2022年6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1079字
所属图书: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北京市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在疫情期间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覆盖对象过窄、专项和临时救助对象的锚定不够精确、参与救助的各类组织协调性不够、救助资源配置不平衡等。当前我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会救助制度既要充分保障常规弱势群体的生活,还要把非本市户籍的外来人口纳入进来;编制常规救助和临时救助的整合预案;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构建多主体协同合作网络;创新救助方式,疏通救助渠道;给予一线工作者自由裁量权,提高流程审批效率。完善北京市社会救助政策,是促进北京市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落实“弱有所扶”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社会救助资源配置疫情防控

作者简介:

郝佳: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李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2021级研究生。

李智敏: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2019级本科生。

文章目录
北京市社会救助框架
  • (一)生活救助
  • (二)专项救助
  • (三)临时救助
疫情期间北京市社会救助的应对措施
  • (一)基本生活救助
  • (二)医疗救助
  • (三)就业救助
  • (四)教育救助
  • (五)临时救助
  • (六)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救助的覆盖对象过窄
  • (二)专项救助对象的锚定不够精确
  • (三)参与救助的各类组织协调性不够
  • (四)救助资源配置不平衡
疫情防控期间其他一线城市社会救助的应对措施
  • (一)上海市
  • (二)广州市
  • (三)深圳市
  • (四)经验借鉴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北京市社会救助的政策建议
  • (一)扩大救助对象范围
  • (二)编制常规救助和临时救助的整合预案
  • (三)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构建多主体协同合作网络
  • (四)创新救助方式,疏通救助渠道
  • (五)给予一线工作者自由裁量权,提高流程审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