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抗“疫”实践与保护传承
作者:
张卓
出版日期:
2022年7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1107字
所属图书: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07.120-135
王伟杰
王月月
李霞
肖远平
柴立
摘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过去两年,文化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面临困境。在这样的特殊情境下,非遗传承人不仅以“遗”抗“疫”,用作品为疫情阻击战鼓呼,更于危机中遍寻机遇,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拓展非遗的生命维度。本文从全国非遗“战疫”的图景中撷取独具“消灾祈福”民俗文化内涵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对其生动丰富的“抗疫”主题实践及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窥探非遗的创造性生产与转换,对非遗在当前的活态传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翔泥塑
传统手工艺
新冠疫情
作者简介:
张卓: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与文化传播。
相关报告
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特征——以贵州省为例
花瑶传统手工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个案深度访谈提纲
民族非遗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报告——以花瑶传统手工艺为例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延期奔波丈量纳雍(2018~2020)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同庆镇塘吉村--科研人员的塘吉村扶贫之旅(2019~2021)
农民工复工就业百企调查
浮生:新冠流行下的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中国船员
手执暖烛,心融冰川
文章目录
·
新冠肺炎疫情下非遗传承人群的集体表达
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的“抗疫”实践及其特征
(一)个体记忆和家国情怀统合
(二)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互补
(三)神话形象同现实人物并设
以“遗”抗“疫”的内生动力
(一)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二)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三)“互联网+非遗”赋能疫情期间文化传承
后疫情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
(一)多元政策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政府主体助力非遗发展
(二)强化地方协同意识,打通非遗保护传承“最后一公里”
(三)从传承人到传承人群,“一枝独秀”还需破圈“全面开花”
(四)激活民间文化主体性,发掘文化内生性力量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