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寂静的春天”:理论内涵、思想渊源及社会影响
作者:
唐国建
出版日期:
2022年9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7715字
所属图书:
环境社会学 2022年秋季号(总第2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09.56-77
陈阿江
摘要:
作为一个概念,“寂静的春天”反映了人类滥用杀虫剂等有毒化学物质而导致本该生机盎然的春天变得死寂的一种现象。在美国20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让人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中最具启迪性的代表之一,“寂静的春天”不仅改变了现实中有毒化学物质的滥用状况,引领着世界环保运动,而且促成了学术界的生态反思热潮。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寂静的春天”
DDT
作者简介:
唐国建:
(1978~ ),男,广西桂林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海洋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
相关报告
陆德泉(香港港专学院副教授)
江西环境保护报告
四《公共服务蓝皮书》媒体影响力
第三章:走向合理的森林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环境约束条件下温州经济转型研究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环境保护与低碳城区建设
西藏环境保护与建设
鸡蛋二英污染:公众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分报告之十二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报告
文章目录
·
引言
·
什么是“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20世纪中期的美国
(二)科技支撑的经济发展与赞美自然的资源保护
(三)高科技生化农业、大众传媒与环保主义运动
“寂静的春天”的思想渊源
(一)美国反思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先行者
(二)生态学视域中的生态危机
·
启迪性思想的张力
·
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