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
作者:
苑朋欣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8741字
所属图书:
区域实践:时代诉求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2.78-97
魏本权
摘要:
本文梳理了沂蒙抗日根据地村政改造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及作用。沂蒙抗日根据地由鲁中、鲁南、滨海三大战略区组成,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中心。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大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初步的粗草的改造;走入多种多样的与群众实际利益和要求相联系的斗争方式;发动群众进行激烈的反封建斗争,实现村政的彻底改造。总体来看,中共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农村领导的旧政权改造和新政权建设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民主改造,根据地农村政权真正掌握在了人民手中,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大大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关键词:
乡村建设
革命根据地
村政改造
农村政权
作者简介:
苑朋欣:
苑朋欣(1965— ),山东临沂人,历史学博士,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晚清农业史、中共党史研究。
相关报告
赣省乡建的历史演进及其困境分析——聚焦于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中作为政权执行机关的农会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和有益借鉴
教育与乡村建设
中国大陆的新合作组织建设运动
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民社会——贵州省九溪村
2005年:中国民间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
政府担当:引领高水平乡村建设“华丽转身”
乡土精神与乡村建设
文章目录
·
村政改造的历史背景
村政改造的发展过程
(一)“初步的粗草的改造”
(二)“走入多种多样的与群众实际利益和要求相联系的斗争方式”
(三)发动群众进行激烈的反封建斗争,实现村政的彻底改造
村政改造的影响和作用
(一)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村民抗战热情高涨,涌现出众多的抗日堡垒村、模范村
(二)民众民主热情空前高涨,新民主主义的村政在根据地已经出现
(三)推动了根据地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
(四)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得到了有效贯彻,提升了中共在农村的影响力、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