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和科技发展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特征,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进而也对医师群体的工作生活、对医患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对公立医院财政支持的变化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迈向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由政府及各单位组织进行提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改变了严格医院收支结余的国家财政全额管理机制,在对公立医院的收支结余逐渐扩大放权的同时,也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医。199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医疗卫生体制。随着市场化改革,我国公立卫生机构提出了“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口号,其财政补贴内容逐渐缩小和聚焦。公立医院走向了企业化和股份制管理的道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诚然,医疗卫生事业市场机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的结合,对缓解我国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压力,扩大我国医疗体系覆盖、增强医院发展的主动性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财政在对医疗卫生投入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其占总医疗卫生投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医疗资源医患关系医疗市场化
闫泽华: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以科技、文化、社会关系为切入点的转型社会学。
吴英发: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