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区生态保障的利用图式

作者:
谷中原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报告页数:
45页
报告字数:
38063字
所属图书:
社区生态保障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区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获取天然生活资料或生产生态产品,之所以成为可能,那是因为社区劳动者拥有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先进生产工具。人类社会的工具革命始于1765年的英国。当年英国兰开郡的一名木工兼织工叫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他发明了一种新式手摇纺纱机,并命名为“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y),它将纺纱机的功率提高8倍,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真正意义的机器。“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棉纺业的技术革新,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开始。多数学者认为,人类工业社会就始于18世纪60年代,并止于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前。

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工业化起步时间和发展速度不一致,当工业化在世界发达国家演进时,欠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还未终结,所以,人类社会进入18世纪60年代之后,在全球范围内,有的国家已于20世纪70年代就终结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有的国家处于工业化进程状态,有的国家还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出现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并行的社会格局。不过,工业化国家制造的先进工具和生产资料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这在农村社区获取天然生活资料或生产生态产品上产生了两个重大影响:一是农民拥有了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先进工具,为农村社区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获取天然生活资料或生产生态产品奠定了工具基础;二是较大地增强了农民的生产能力,继而促使农业从功能化生产向化学化生产转变,促使农村宗族社区向族民社区转变。

宗族社区是从园艺社会的部族社区演变而来,由若干家族组成,少则百余人,多则上万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族民社区由迁徙而来的不同民族的家庭组成,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农村宗族社区向族民社区转变是农村地区适应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然变革。社区生态保障利用图式是农业社会化学农业时期的农村族民社区和工业社会的业缘社区采取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态度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获取天然生活资料或生产生态产品的生态保障模式。这种社区生态保障图式是宗族社区向族民社区、业缘社区转变的必然产物。

鉴于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获取天然生活资料或生产生态产品的行为存在于农业社会化学农业时期族民社区、工业社会的业缘社区,我们将利用本章篇幅描述化学农业时期的族民社区生态保障利用图式和工业社会时期的业缘社区生态保障利用图式。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工业社会社区生态保障

作者简介:

谷中原: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民生保障研究。出版《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保障概论》《社区生计保障》等学术著作14部;发表《论社区实现基本生活保障目标的双轨流程》《政府与民间合力供给生态产品的实践逻辑》《生态与生计产品消费对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优质生态产品协同供给》《乡域生态产品四方协同生产机制建构与运作》等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多功能化经营发展方式研究”、民政部2015民政政策理论研究项目“我国社区社会组织持续参与社区治理研究——以湖南长沙市雨花区为例”、甘肃省发改委项目“甘肃省低碳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及横向项目“企业社会保障责任体系研究”等科研课题20余项。

文章目录
农业社会化学农业时期的族民社区生态保障
  • (一)那诺乡哈尼族村寨社区生态保障
  • (二)沿溪镇礼花村社区生态保障
  • (三)农业社会化学农业时期的社区生态保障利用图式
  • (四)农业社会化学农业时期族民社区生态保障的理论反思
工业社会的业缘社区生态保障
  • (一)工业社会的业缘社区
  • (二)工业社会的业缘社区生态保障
  • (三)工业社会的业缘社区生态保障利用图式
  • (四)工业社会业缘社区生态保障的理论反思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