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作者:
张磊 李冬艳 李菁菁 丁冬 于凡
出版日期:
2023年4月
报告页数:
33页
报告字数:
27012字
所属图书:
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东北地区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现有标准,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村长治久安,东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本文认为,应从实施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粮食和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引育、富民、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及农村有效治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东北地区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张磊:男,1962年生,辽宁省黑山县人。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长春光华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曾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经济纵横》杂志主编。吉林省享受省政府津贴人员,吉林省政府拔尖人才,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吉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光华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长期从事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农村金融研究,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6部;获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研究报告、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省领导肯定批示20余篇;主持国家、省级项目20余项,主持省委改革委、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地方政府及部门横向课题40余项。曾率团访问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农业大学、韩国成均中国研究所,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科院、俄罗斯远东社科院等。

李冬艳:女,出生于1979年,吉林蛟河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松原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顾问,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咨询专家。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省级项目5项,主持相关部门委托课题20余项,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篇,8篇研究报告获得省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李菁菁:长春光华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双能型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电子商务。主持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课题、吉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课题、吉林省商务厅重点委托课题、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参与课题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调研报告获省政府签批。

丁冬:硕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和农村发展。

于凡: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专著3部,主持省科技厅、省社科规划办和省社科院课题15项,发表核心、省级期刊论文和《吉林蓝皮书》研究报告等20余篇。

文章目录
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 (一)东北地区实现精准脱贫
  • (二)东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涌现
  • (四)现代农业建设成果突出
  • (五)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 (六)农民素质全面提升
  • (七)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乡村振兴缺乏产业支撑
  • (二)人才缺失问题严重,无法满足乡村全面振兴需要
  •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配套体系不完善,融合深度有待挖掘
  • (四)农民收入有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依然存在
  • (五)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东北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任务
  • (一)建立农业标准,发展东北地区现代农业
  • (二)提振农村新型文化自信,建设乡村文明
  • (三)保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宜居农村
  • (四)建立农民诚信体系,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 (五)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施东北乡村振兴工程
  • (一)实施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工程
  • (二)实施粮食和食品安全工程
  • (三)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 (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 (五)实施人才引育工程
  • (六)实施富民工程
  • (七)实施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工程
  • (八)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工程
  • (九)实施农村有效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