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叶堂林 王雪莹
出版日期:
2023年7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22925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而且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本报告基于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在实践层面分析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亟须突破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以下问题:企业创新水平整体不高,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仍相对不足,研发实力有待增强;产学研合作有待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亟待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创新优势,科技创新产业化水平不高;津冀产业化资源支撑不足,制约北京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三地创新梯度悬殊、“核心-外围”特征明显且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创新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北京创新资源服务津冀的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基于此,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多措并举、协同合作,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创新资源与科研成果开放共享,带动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加速提升;提升科技成果对接效率,促进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能力建设,助力津冀产业优化升级。

关键词:

协同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简介:

叶堂林: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8次、二等奖2次。25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1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优秀主讲教师、后备学科带头人、首批经贸学者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邀专家、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王雪莹:经济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综观国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 (二)审视国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
  • (三)聚焦京津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
分析框架与研究思路
  • (一)分析框架
  • (二)总报告研究思路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何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
  • (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 (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
  • (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一)科技创新优势得天独厚,创新中心建设基础坚实
  • (二)创新平台作用日益彰显,创新中心建设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 (三)带动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对津冀的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 (四)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高水平发展,全球科技影响力持续提升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