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科技创新发展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作者:
孙瑜康 李萌 霍韶婕
出版日期:
2023年7月
报告页数:
32页
报告字数:
28339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北京市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北京综合创新水平的提升。北京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三城一区”建设初见成效。但目前北京的引领性创新成果仍与世界领先城市存在差距,缺乏全球领军型的科创企业,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创新应用转化效率低。在区域层面,虽然京津冀整体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区域内发展差距扩大,北京仍有大量技术交易和科技转化成果流向京津冀之外。未来北京应进一步加大对原始创新能力的培育力度,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产业集群,提高产学研协同联动发展水平,推动北京创新链与津冀产业链的融合,进一步发挥北京创新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

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

作者简介:

孙瑜康: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创新地理、京津冀协同发展。

李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霍韶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文章目录
·北京市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北京市科技创新发展进展
  • (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稳步提升
  • (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快构建,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 (三)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科技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 (四)创新产出大幅增加,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
  • (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 (六)“三城一区”建设初见成效
  • (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北京市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在原始创新和引领性创新方面仍与世界领先城市有差距,关键技术“卡脖子”
  • (二)未形成世界领先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缺乏全球领军型科创企业
  • (三)人才仍短缺,在全球人才竞争中优势不明显
  • (四)创新应用转化率低,大量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市场应用
促进北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 (一)加强关键技术突破,强化“从0到1”创新策源力量
  • (二)加快构建世界级高精尖产业体系,培育全球领先的创新产业集群
  • (三)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全球人才新高地
  • (四)提高产学研协同联动发展水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发挥情况
  • (一)京津冀整体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区域内发展差距扩大
  • (二)北京与津冀的科研合作数量整体增加,对河北的知识创新辐射作用有待增强
  • (三)北京与津冀的技术合作加强,技术合作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 (四)京津冀技术交易规模增长较快,但仍有大量技术交易和科技转化流向京津冀之外
  • (五)北京对津冀高技术产业带动不足,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呈下降趋势
进一步提升北京对京津冀协同创新带动作用的政策建议
  • (一)推进北京创新链与津冀产业链的整合协同,加强北京创新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应用转化
  • (二)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促进京津冀区域间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 (三)改善创新环境,增强津冀对北京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 (四)建设区域性科创走廊,优化北京科创资源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