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京津冀创新效率提升进展与成效分析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出版日期:
2023年7月
报告页数:
23页
报告字数:
20717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报告选取京津冀地区2013~2021年的数据,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Tobit面板回归模型进一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创新投入增长明显;京津冀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稳步增长,创新产出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发展动能进一步释放;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提升态势,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地区数量由5个增加至6个,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升;从动态效率来看,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值从0.968上升至1.160,表明创新效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且技术进步对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提升的贡献更大;京津冀地区平均投入冗余比例较小,平均资本、劳动冗余比例分别为5.45%、4.14%,但部分城市仍存在科研经费和人员投入低效率的状况;产业结构与政府支持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报告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升区域创新协同效率、改善区域创新环境等角度提出促进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创新效率DEA模型

作者简介:

叶堂林: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8次、二等奖2次。25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1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优秀主讲教师、后备学科带头人、首批经贸学者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邀专家、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刘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综观国际——提升创新效率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 (二)审视国内——提升创新效率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
  • (三)聚焦京津冀——提升创新效率成为推动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所在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 (一)文献回顾
  • (二)分析框架
模型构建
  • (一)研究方法
  •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京津冀创新效率提升的进展与成效分析
  • (一)京津冀地区创新投入与产出统计分析
  • (二)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分析
  • (三)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分析
  • (四)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的投影值分析
京津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 (二)实证分析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