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人口转移就业及市民化的思考

作者:
尹成杰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字数:
21935字
所属图书: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转移迁徙,我国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向城镇转移,进入一个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本报告基于历史数据归纳了我国乡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新阶段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和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总结了乡村人口大量转移的基本动因和前提条件,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五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提高县城承载能力等政策建议,助力促进新阶段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加快推进乡村转移进城人口市民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就业乡村人口转移

作者简介:

尹成杰: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

文章目录
我国乡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阶段性特征
  • (一)乡村人口转移限制逐步放开、鼓励转移进城(1983~1991年)
  • (二)乡村人口转移数量增加、支持扩大就业(1992~1996年)
  • (三)乡村人口有序转移增强、强化稳定就业(1997~2002年)
  • (四)乡村人口转移保障工资收入、维护合法权益(2003~2011年)
  • (五)我国乡村人口转移权益平等、促进新市民化(2012年至今)
新阶段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一)我国城镇人口呈快速增加态势
  • (二)我国乡村转移进城人口市民化数量逐年增加
  • (三)我国乡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呈快速减少态势
  • (四)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呈快速增加态势
  • (五)我国农民工总数呈不断增加态势
  • (六)我国乡村人口结构逐步发生改变
新阶段我国乡村人口转移就业发生重大变化
  • (一)城镇人口快速增加、乡村人口快速减少
  • (二)乡村已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变为乡村人口转移
  • (三)乡村人力资源短缺迹象已经显现
  • (四)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一少部分村小空室化(距城市或县城较近的乡村小学)日益显现
  • (五)城镇特别是县城承载乡村人口转移的压力日益增大
乡村人口大量转移的基本动因和条件
  • (一)因教转移
  • (二)因业转移
  • (三)因养转移
  • (四)因富转移
  • (五)因医转移
·乡村人口大量转移的基本前提条件
大力促进新阶段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 (一)推进新阶段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新机遇新挑战
  • (二)新阶段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就业发生深刻变化
  •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加快推进乡村转移进城人口市民化
  • (一)我国当前正处在城镇新市民稳定增加时期
  • (二)充分发挥城镇新市民的重要作用
  • (三)切实做好新阶段城镇新市民服务工作
·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