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业供给体系发展的历史追溯与现实困境

作者:
李冬梅 苏秦 郑循刚 王燕 张社梅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
报告页数:
59页
报告字数:
50742字
所属图书:
共享经济赋能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理论与实证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借鉴相关学者的成果,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为依据,把握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以要素、组织、制度、主体等农业供给体系演变的关键节点变化及相关政策为导向,对我国农业供给体系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同时,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和资料,对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体系供给乏力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并立足整体宏观经济视角,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入手,在中长期农业发展实践中探寻约束和抑制农业供给质量提升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质量提升农业供给体系

作者简介:

李冬梅: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5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主研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出版专著(含合著)《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研究》等8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软科学》、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SCI、CSSCI收录32篇,被引用900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苏秦: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农业、商业化育种机制创新。主持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研究成果“打造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四川省农业特色小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获“挑战杯”省级三等奖,“加强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供给 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获四川省省长、副省长批示。获得优秀毕业研究生等省校级荣誉10余次。

郑循刚: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日本广岛大学经济学部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经济与管理、数量经济等。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主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4项,主持、主研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地级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教材5部,在《农业技术经济》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王燕:硕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效率优化与区域发展。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开展社会服务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主要观点被国家、省级部门采纳运用。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

张社梅: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蜂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及蜜蜂产业经济发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蜜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等30余项,出版著作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文章目录
农业供给体系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 (一)农业供给体系演化的形成期(1949~1984年)
  • (二)农业供给体系演化的成长期(1985~2012年)
  • (三)农业供给体系演化的成熟期(2013~2019年)
农业供给体系供给能力分析
  • (一)农业供给目标
  • (二)农业供给结构
  • (三)农业供给功能
  • (四)组织
  • (五)制度
  • (六)要素
农业供给体系供给乏力的归因识别
  • (一)农业供给体系供给乏力的表现
  • (二)农业供给体系供给乏力的原因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