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第三次分配视野下的“慈善之区”创建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作者:
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课题组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2006字
所属图书:
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番禺创建“慈善之区”以来,成果突出,形成独特的发展机制和实践路径,但依然存在短板。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锁定了番禺“慈善之区”创建中问题相对突出的五个领域,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慈善之区”创建过程中存在以下短板:党建引领方面,慈善组织内驱力不足;“五社联动”方面,社区慈善基金效能不足;慈善项目方面,创新意愿不足;人才培育方面,人才培育意识有待提高;公众参与方面,覆盖面存在局限。基于实地调研,课题组从党建引领、慈善基金、慈善创新、人才建设、慈善参与五个方面提出提升番禺“慈善之区”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慈善事业区域慈善慈善之区番禺经验

作者简介:

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课题组: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课题组成员:韦锦坚,广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万银,广州市番禺区民政局一级调研员、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会长;岑晓霞,广州市番禺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常务副会长;张伟,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主任,广州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红珊,时任广州市番禺区民政局社管科科长;邓红兵,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如南,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林淑韵,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副秘书长;陈嘉星,时任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项目主管。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
番禺“慈善之区”创建的政策基础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催生的“大慈善”格局
  • (二)慈善升级:从“慈善社区”到“慈善之区”
番禺“慈善之区”创建成效
  • (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 (二)重点推动慈善能力建设
番禺“慈善之区”创建的不足之处
  • (一)慈善组织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 (二)社区慈善基金的效能亟须增进
  • (三)慈善创新意愿不足
  • (四)人才培育意识有待提升
  • (五)公众参与覆盖面存在局限性
提升番禺“慈善之区”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党建引领:凝聚向心力和增强内驱力
  • (二)慈善基金:拓展慈善资源,提升慈善效能
  • (三)慈善创新:持续创新慈善项目,拓展慈善深度和广度
  • (四)人才建设:社会多元共建,形成区域慈善人才培育机制
  • (五)慈善参与:宣传推广慈善文化,扩大慈善参与规模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