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

作者:
雷霞 李好 周灵 卢晓莉
出版日期:
2024年3月
报告页数:
35页
报告字数:
26156字
所属图书:
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成都都市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也是四川省的极核主干。深化成都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推动“五区共兴”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尽快建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自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明确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以来,成都都市圈建设已历经三年,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全国领先的顶层设计、外畅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初具雏形的现代产业协作体系、不断增强的生产要素集聚能力、逐渐凸显的引领带动能力以及持续优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及生态环境为成都都市圈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体竞争力不强、重点领域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结构性失衡现象较为突出以及高端要素积聚能力有待增强是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未来,成都都市圈应充分把握由夯基垒台向整体成势转变的良好发展态势,顺应客观规律,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都市圈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交通圈、产业圈、生活圈以及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重点任务,以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高质量营商环境、高水平区域协作为支撑的“1+4+4”体系,建强动能更加充沛的现代化都市圈。

关键词:

体制机制改革区域协作成都都市圈

作者简介:

雷霞:经济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都市圈、公园城市、政府作用相关研究。作为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课题20余项,撰写资政报告20余篇,公开发表论文及理论文章20余篇,参与10余本专著编写工作,相关研究报告与论文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以及四川省、成都市等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表彰和认可。

李好:经济学博士,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成员、副主席、副院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主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亚太经济》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1部。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其他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资政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签批30余篇,被《国家高端智库成果要报》以及中办、国办及部委、省委重要内参采纳10余篇。

周灵: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7项,主持完成市级项目20余项。在《财经理论与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成果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框架下的环境规制研究》(专著)、《瑞士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经验研究》(专著)、《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经济增长视角》(论文)等。

卢晓莉:法学硕士,副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法治建设研究。在《农村经济》《开放导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获省级、市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余项。主要代表性成果有《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对策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管理体制变革研究——以成都为例》《NGO参与汶川地震过渡安置研究》《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初探》《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及启示》《论家庭福利保障制度构建——基于国家和地方双重视角》等。

文章目录
都市圈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 (一)纵向剖析:都市圈的发展演变规律
  • (二)横向审视:都市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步入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
  • (一)成长期成都都市圈的发展基础
  • (二)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困难
国内外都市圈发育成长的重要经验及启示
  • (一)国际都市圈发育成长的重要经验
  • (二)国内都市圈发育成长的重要经验
  • (三)国内外都市圈对成都都市圈的重要启示
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秉持顶层设计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 (二)聚焦重点任务:深化关键领域合作
  • (三)强化发展支撑:提升资源集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