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结构层面:构建高韧性的治理体系

作者:
文军 吴越菲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22056字
所属图书:
乡村新内生发展道路的中国探索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其中,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更在其中发挥着促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作用,渐趋多样且日渐复杂的基层样态已然超越了简单线性的行政主导管理模式的效用范围。因此,尽管全国各地的治理实践已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但是随着社会治理样态的愈加复杂化、动态化以及治理问题的愈加多样化、叠加化,不仅如今的顶层治理框架需要更新,实践策略需要调整,同时也对多方主体、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鉴于此,建构一种以“高韧性”“强韧性”为基础的治理体系自然也就成为应对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以使社会治理机制在面对不确定、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社会问题的冲击时仍然能够快速应对,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状态。其中,“韧性”从拉丁语来看意为“回弹”(bouncing back)或反弹,随着词义的演化,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或是被理解为“社会系统吸收干扰并迅速恢复至原有功能的弹性”,又或是“根据现实的动态变化对主流发展叙事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再或是“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做出的跃升”。概括来看,各种不同的思路共同指向系统遭遇阻滞后所面临的多重复原能力,在面对外界“未预期”的因素扰动时,能够通过即时、主动、灵活的应对策略,维持自身的良性运转。正如洪科斯所言:社会结构是否能够在高度未知的环境下创设形成以韧性为中心的社会模式将成为是否能成功开启“新纪元”的关键要义。本文则主要基于云南省红河县的实地做法,系统总结其构建韧性治理体系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

协同治理风险治理红河县技术治理情感治理

作者简介:

文军:社会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社会学系兼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研究院院长。兼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社会学学科召集人、上海市政协委员等。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80余家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各类著(译)作、教材(含合著)20部,学术成果曾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吴越菲:社会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社会学系兼社会工作系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移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晨光学者”计划。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参与出版多本专著。主持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并获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社区发展与社会治理。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机制建设:以共治为核心的协同治理
  • 完善制度体系,发挥多元治理能力
  • 培育社会力量,整合基层服务资源
  • 推动文化建设,激发社会协同活力
第二节 技术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治理
  • 推动整体智治,优化政务办事效能
  • 强化智慧赋能,促进技术深度开发
  • 树立人本理念,有效回应群众需求
第三节 集体应对:以互惠为方式的风险治理
  • 推动重心前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 强化主体赋能,增强主体能力
  • 加强治理韧性,防范系统风险
第四节 情境互动:以共生为基础的情感治理
  • 确立服务理念,发挥柔性治理效能
  • 搭建互动平台,加强情感联结
  • 深化党建引领,营造良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