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结论:文化建设能力的依附性逻辑

作者:
赵翠翠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25094字
所属图书:
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能力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浙闽豫三村文化建设能力的现状,虽然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及地方文化特色,但是又都存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主客观能力不足。这些现实说明,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结构性发展过程,乡村文化建设能力也是一个极难把握、需要长时段观察追踪,才能逐渐明确的研究课题。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或系统性构建工程,乡村文化建设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与作用意义亦是潜在的,其不仅是促进当前乡村振兴的一种建设机制,而且是促进城乡关系融合发展,助力农村振兴发展与农民增收富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治理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城镇化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共同体

作者简介:

赵翠翠: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社会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社会心态与秩序变迁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23BZJ00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已结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8CZJ02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M62139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8T110361)各1项。在《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文史哲》《世界宗教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A&HCI、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中宣部采纳研究报告1篇。获北京大学第五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17),博士后出站报告入选第十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2021)、上海社会科学院重要学术成果出版资助项目(2024)。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古今—城乡文化链的连接机制
·第二节 乡村共同体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
·第三节 公共文化与公共型叠合秩序的构成
·第四节 文化建构秩序的配置规则与行动逻辑
·小结 私人化与层级式的文化建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