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赵翠翠
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社会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社会心态与秩序变迁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23BZJ00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已结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8CZJ02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M62139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8T110361)各1项。在《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文史哲》《世界宗教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A&HCI、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中宣部采纳研究报告1篇。获北京大学第五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17),博士后出站报告入选第十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2021)、上海社会科学院重要学术成果出版资助项目(2024)。

  • 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能力
    赵翠翠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人与土地关系的疏离及城镇化促成的人口流动、乡村结构的急剧变迁,大致形成乡村社会“去集体化”特征,以及当前乡村振兴主要社会单元的悬置和诸多建设困境。在此种情况下,乡村社会心态及关系如何重塑、资源如何整合、乡村共同体如何重构等“乡村发展走向何处”的问题成为乡村振兴及乡村研究的重点。以往的乡村振兴研究大多集中于村级政权、人才、技术、资本、土地、制度、新乡贤、文化建设等方面,这些都为乡村振兴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与参考价值。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一些乡村文化建设所呈现的仪式化与私人性崇拜特征,都使我思考如何将这些仪式化崇拜内容与组织资源倾向、行动逻辑等转变为促进乡村秩序构成的集体欢腾和公共理念,促进乡村社会各种人群、资源及价值关系的正向累加与公共型叠合秩序的生成。基于此,本书以浙江溪水村、福建梅山村、河南吉原村三地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建设能力”为核心概念,围绕圣人崇拜、名人崇拜和土地崇拜三种崇拜类型及其文化建设现状,展开对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在个案研究及其深度比较中论述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特征、各种能力不足及其困境,揭示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的各种依附性逻辑。研究表明,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能力大多呈现一种私人化依附与层级式建设逻辑。私人化主要体现为乡村文化建设对行政权力与家族关系的深层依附,层级式则表现为乡村文化建设在城与乡、村与村、大众与精英、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此私人化依附与层级式建设逻辑造成乡村文化振兴差别突出、集体欢腾式的消费娱乐性明显。从文化建设的依附性、层级式逻辑出发,在理论对话层面回应华尔德“新传统主义”权力之私人化依附及杜赞奇笔下关于“经纪人”中介在促进乡村与国家关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机制。在实践意义方面,则致力于建构一条将文化建设能力与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有机整合为一体的结构性文化建设路径,挖掘文化建设对促进乡村自治、建设村落文化共同体、提升村级治理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种文化秩序生成框架及其解释体系。
  • 《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能》导论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本文为《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能》一书的导论。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振兴借助乡村文化建设这一中介、路径与方法,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建设的特色与发展机制,在提高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的过程中,重构乡村正在失衡的社会关系与情感心态、文化生活共同体,构建文化中介或组织,将有益于村落自治、村级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动力与地方支持。
  • 乡村发展走向何处?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乡村振兴”不仅是新时代国家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重大战略,还是关系到千万农民切身利益与幸福生活的大事件。基于此,乡村在动态的、流动的、私人化的、边界模糊的、媒介化的、全球化的时空与关系再造中重塑乡村的现代价值、激活乡村内生资源,构建基层发展动力与文化中介组织。同时,注重发挥民间新乡贤、乡村精英、地方能人等民间精英在乡村资源配置与价值累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治理善治及现代化转型,提高乡村文化建设能力,帮助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成为乡村研究及文化建设能力研究的关键及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能力——以浙闽豫三村个案研究为例》一书的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研究回顾及文献述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具体研究思路。
  • 理论概念与内容方法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能力——以浙闽豫三村个案研究为例》一书的理论概念与内容方法。作者试图运用扩展个案法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实践、宏观-微观、历史-现实、传统-现代等互动及比较中,具体以浙江溪水村(传统村——圣人崇拜)、福建梅山村(名人村——名人崇拜)、河南吉原村(新农村——土地崇拜)三个典型村庄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论证,在梳理与比较不同乡村社会其文化建设能力的异同以及这些相同与相异的生成逻辑中,发现三类个案相同的家族-祖宗崇拜情结及其背后复杂的人地关系与家国心态,在“村落-精英-国家”的研究框架中最终揭示乡村文化建设的普遍逻辑及其能力不足的结构性建设困境,论述文化建设能力对于当前促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 传统村:圣人崇拜及其儒家文化的生产能力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本文以浙江孔氏南宗后裔古村落溪水村及其圣人崇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溪水村当代圣人崇拜及儒学文化建设现状与能力构成,圣人崇拜之于现代价值、心态秩序构建的社会意义,民间精英参与乡村振兴的中介作用与身份特征等内容,讨论圣人崇拜及其文化价值秩序变迁,揭示这种文化崇拜的再生产与实践过程之于个体发展、乡村精英及乡村建设的意义与可能。
  • 名人村:名人崇拜及其家族文化的建设能力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本文的田野调查点是位于福建省的梅山村。之所以称其为“名人村”,是因为该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梅林辉的故乡,且从中国姓氏文化、百家姓以及当代家族发展现状来看,梅姓都是一个地位、身份、权力极为特别的家族,故梅山村成为很多人较为熟知的地域和村落。梅姓家族文化要想走出家族局限,不仅需要构建超越家族文化与血缘关系的外在机制与文化建设中介,还需要资本、制度、法律等多机制的整合,以及文化主体意识的培育。梅姓家族文化要想构建超越家族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认同,必然要走一条尊重和符合民众利益,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人才集聚的理性实践之路。
  • 新农村:土地崇拜及其资源配置的能力机制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本文以吉原村的新农村建设事件为研究背景,以乡村振兴过程中民众对于土地的道德情感这一微观的文化崇拜心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些“关系/事件”的重要相关人物进行深度访谈,讨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土地崇拜及文化心态的变化问题。同时,揭示吉原村新农村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农村公共事务处理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成效经验及能力不足。
  • 民间精英参与古今传统变迁的中介能力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本文一方面揭示民间精英在传承与弘扬文化传统、组织与动员乡村文化资源、协调与缓和人际关系、连接国家与地方关系、促成基层社会秩序重构等方面的中介地位;另一方面则通过民间精英这一维度,发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普遍逻辑以及其在促进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能力不足。
  •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多重价值关系累加的能力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本文从个案深度比较与相关现实出发,致力于从乡村价值关系视角,以农民作为行动及价值认同主体,进一步揭示城镇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农村多重价值关系累加层面的能力建设状况,说明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特征及面临困境。
  • 结论:文化建设能力的依附性逻辑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浙闽豫三村文化建设能力的现状,虽然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及地方文化特色,但是又都存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主客观能力不足。这些现实说明,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结构性发展过程,乡村文化建设能力也是一个极难把握、需要长时段观察追踪,才能逐渐明确的研究课题。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或系统性构建工程,乡村文化建设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与作用意义亦是潜在的,其不仅是促进当前乡村振兴的一种建设机制,而且是促进城乡关系融合发展,助力农村振兴发展与农民增收富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治理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