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云南实践

作者:
胡洪斌 杨曦 郭茂灿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32页
报告字数:
26256字
所属图书:
中国式现代化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全球化在催生文化同一化的同时,也促成了世界各国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共识。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人际流动、消费流动和资本流动,依托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在地性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乡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治理。

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云南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县域与乡村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瓶颈。“十三五”期间,云南正是把握住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可以优先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扶持力度,将云南乡村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文化经济优势,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

云南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胡洪斌:经济学博士、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文化经济学等。主持或参与4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近年来,在《财贸经济》《经济问题探索》《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文化产业研究》《学术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8部。

杨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直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服务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主要研究领域:社区治理、社区发展、社会心理学、老年与孝道。

郭茂灿: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智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验室主任,副教授、东陆青年学者;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执行副主编、《魁阁学刊》执行主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Demography、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Sociology of Education匿名审稿人。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云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 云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云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现状
第二节 云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
  • 民族歌舞演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 传统节庆文化活跃乡村文化生活
  • 乡村文化空间创造性转化为文旅新场景
第三节 云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 云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 推动云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