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云南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
胡洪斌 杨曦 郭茂灿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字数:
23303字
所属图书:
中国式现代化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云南特色农业区别于东部地区机械化、大规模的农业发展方式,其依托乡村特色文化为农产品和特色文化体验服务带来较高的文化附加值,通过提供精品化、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双向发展,是探讨乡村文化振兴与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互促关系而总结出的一种实践经验。云南乡村的文化体系以民族文化为主,与地方性农业文化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打造绿色生态、高品质、精品化的“绿色云品”品牌形象,为特色农产品和服务提供文化附加值,使特色农产品具备文化产品的属性;另一方面,发挥各方主体作用,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以乡村文化旅游消费带动精品化特色农业发展,使特色农业具备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有助于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当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调查数据和补充调研材料显示,云南依靠各方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了农业、农村、农民快速走向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文化产业农民主体乡村文化振兴云南特色农业

作者简介:

胡洪斌:经济学博士、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文化经济学等。主持或参与4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近年来,在《财贸经济》《经济问题探索》《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文化产业研究》《学术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8部。

杨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直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服务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主要研究领域:社区治理、社区发展、社会心理学、老年与孝道。

郭茂灿: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智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验室主任,副教授、东陆青年学者;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执行副主编、《魁阁学刊》执行主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Demography、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Sociology of Education匿名审稿人。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云南乡村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背景、基础条件及发展概况
  • 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相关政策背景
  • 云南传统农业发展困境与特色农业转型
  • 云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云南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案例
  • “云茶”文化赋能易武镇特色茶产业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 “云咖”文化驱动新寨村特色咖啡产业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第三节 对云南特色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反思
  • 现实问题:乡村文化振兴的农民主体实践脱嵌于特色农业发展
  • 未来展望:以农民为主体提供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