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民俗文化

作者:
胡洪斌 杨曦 郭茂灿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18610字
所属图书:
中国式现代化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还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在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民俗文化既是资源,也是动力,在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参与、增强居民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基于文献梳理,从节庆民俗和乡风民俗两个角度切入,旨在探讨民俗文化助力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首先,本章将分析云南省的节庆活动,探讨这些节庆活动如何在作为重构乡村社会空间关键一环的情感秩序中发挥作用。其次,将探讨云南省民俗文化在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文化实践和社会互动,推动乡村社会的道德重塑和行为规范的现代化转型。进一步地,本文将探讨云南省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其在推动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淬炼内生动力时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梳理云南省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案例,揭示民俗文化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乡村社会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振兴。

关键词:

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与经济融合

作者简介:

胡洪斌:经济学博士、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文化经济学等。主持或参与4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近年来,在《财贸经济》《经济问题探索》《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文化产业研究》《学术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8部。

杨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直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服务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主要研究领域:社区治理、社区发展、社会心理学、老年与孝道。

郭茂灿: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智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验室主任,副教授、东陆青年学者;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执行副主编、《魁阁学刊》执行主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Demography、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Sociology of Education匿名审稿人。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云南省乡村节庆空间的情感实践
  • 云南省乡村节庆类型
  • 云南省乡村节庆的民族构成
  • 云南省乡村节庆的地域分布
  • 云南省乡村节庆的发展现状
  • 乡村节庆空间重构中的情感秩序
第二节 节庆的情感向度:以西双版纳州的泼水节为例
  • 泼水节的节庆仪式内容
  • 泼水节的组织策划模式
  • 泼水节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 云南省乡村文明建设中的移风易俗
  • 结合政策引导和村规民约,推广婚丧习俗新风尚
  • 结合在地民俗文化,丰富乡村精神文明生活
  •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第四节 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避免民俗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 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传承民俗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 保护与传承优秀民俗,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以民俗文化符号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