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2012~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作者:
王俊秀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字数:
19740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态10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这使得社会心态的研究难度异常地大。我们采取的社会心态研究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心理、社会心态的测量、调查;二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三是对典型社会事件的深入分析。

要系统描述、分析和揭示社会心态,就应该对社会心态的结构进行探索。就目前社会心态研究现状来说,借鉴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的分类方式,结合文化、社会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心态研究实践,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和社会行为倾向四个方面考察社会心态是具有较强解释力的。

社会心态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我们把焦点放在社会心态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上,着眼于社会心态的核心内容,重点关注构成社会心态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

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最近的一些研究以及对社会心态特点的分析和归纳,我们也对社会心态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心态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建议。我们的社会心态研究始终把促进社会整合、社会和谐、社会成长和社会进步作为总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社会心态社会认同社会情绪

作者简介: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文章目录
当前社会心态特点
  • (一)心理健康
  • (二)生活满意度
  • (三)社会安全感
  • (四)社会公平感
  • (五)社会支持感
  • (六)社会尊重与认同
  • (七)社会信任
  • (八)社会情绪
社会心态发展态势和社会心态反映出的问题
  • (一)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需求挑战民生工作
  • (二)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固化,成为群际冲突、社会矛盾的温床
  • (三)阶层意识成为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重心
  • (四)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
  • (五)社会情绪总体基调以正向为主,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 (六)民众的权利、国家和集体观念发生变化,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社会共识难以达成
基于目前社会心态的建议
  • (一)民生工作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其社会性需求
  • (二)建立制度层面的社会信任机制,摆脱社会信任困境
  • (三)保障中低社会阶层的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用社会公平淡化阶层意识
  • (四)关注社会情绪,消解负向情绪,积聚正能量
  • (五)从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开始,逐步建立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