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俊秀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

  •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
    王俊秀 李延泽张衍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在此背景下,本年度报告以“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睡眠健康行动”为主题,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数据,采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了2024年中国居民的睡眠健康状况,编制了睡眠指数来综合衡量民众睡眠状况及其变化,呈现了睡眠健康产业/企业、医院等不同主体的睡眠健康促进行动,并对承担母职的女性群体、不同就业类型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等的睡眠状况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改善居民睡眠状况提供理论指导。
  •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睡眠健康行动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睡眠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对人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上,也体现在其对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长期作用上。本报告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指引,从政策支持、睡眠困扰干预、科技发展、睡眠健康产业发展、医院中的睡眠健康行动等方面入手,一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中有关促进居民睡眠健康的有效路径,分析了科技如何助力睡眠健康,以及睡眠健康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利用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数据,探讨居民睡眠困扰的现状及针对睡眠质量改善的多样化干预策略的作用。此外,本报告还系统分析了不同群体的睡眠特征,为实现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 2024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研究的睡眠指数包括主体指标和客体指标两部分,前者包括睡眠质量、睡眠信念和行为,后者包括睡眠环境,即与睡眠相关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居住环境。本研究数据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所做的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调查样本为19~67岁的中国居民,共6586人。研究发现:(1)2024年居民睡眠指数为68.74,较2023年增加了6.13,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也均较2023年有所增加。(2)2024年居民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84±1.58小时,略高于2023年的7.37±1.35小时。而且,被调查者的主观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入睡时间缩短,习惯性睡眠效率提高,睡眠紊乱程度减轻,对睡眠药物的依赖减少,白天功能紊乱问题有所缓解。(3)2024年,被调查者的失眠状况有所变化,34.1%的被调查者过去一个月没有失眠的情况,这一比例低于2022年的35.6%和2023年的89.6%,但失眠后感到乏力、没精神、做事效率低的被调查者比例低于2022年和2023年。(4)2024年,被调查者的不合理睡眠信念和上网拖延睡眠行为增多,但一般睡眠拖延行为和手机拖延睡眠行为减少,社会环境(除社会关系满意度下降外)和家庭环境都相对变好,居住环境得分与2023年基本持平。整体来看,2024年居民的睡眠状况有所改善,但应继续从改善居民的睡眠信念和行为入手,缓解失眠状况,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促进睡眠状况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
  • 睡眠医学领域的睡眠健康促进行动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睡眠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各行各业及学者的关注。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为睡眠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睡眠医学何以为全民睡眠健康助力?本文将从人工智能与睡眠医学结合、睡眠监测、睡眠障碍诊疗、睡眠健康政策与教育及学科交叉动态等方面梳理近年来睡眠医学在促进睡眠健康方面的进展情况,为全民健康助力。
    关键词:
  • 母职对女性睡眠的影响研究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报告从睡眠时长(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每天平均午睡时长)和睡眠质量自评出发,分析了承担母职的女性群体与未承担母职的女性群体的睡眠状况及其在基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研究发现:(1)不管是否承担母职,女性被调查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均在7小时以上;且超过60%的女性被调查者的每天平均午睡时长在30分钟以内。(2)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比未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短,其睡眠质量自评低于未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3)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与未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的睡眠状况在就业状况、代际的人口学特征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改善女性睡眠质量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时,应关注母职对女性睡眠健康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 不同就业类型群体的睡眠状况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研究使用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数据,探究不同就业类型群体的睡眠状况及其人口学特征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传统正规就业者的睡眠质量自评显著低于传统灵活就业者和新就业形态人员;第二,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或互联网营销师的失眠天数均值均最大,传统灵活就业者的失眠天数均值显著小于传统正规就业者和新就业形态人员;第三,网约配送员与其他新就业形态人员中有三成多被调查者晚睡(上床睡觉时间在2~12点),不同就业类型群体中有两成以上被调查者的起床时间在5~12点以外的其他时间;第四,不同就业类型群体中,家庭月收入在1万~1.5万元的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平均失眠天数最多,家庭月收入在4.5万元以上的传统正规就业者的平均上床睡觉时间最晚;第五,35~44岁传统正规就业者的平均失眠天数最多,35~44岁传统灵活就业者的平均失眠天数次之。
    关键词:
  • 中等收入群体睡眠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睡眠,是为社会发展的引擎注入动力。本报告通过定量研究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中等收入群体的睡眠状况、睡眠影响因素及睡眠促进行动。调查结果显示,中等收入群体起床时间较早、夜间睡眠时长略短,且睡眠后的自我评价一般,入睡困难、失眠问题影响睡眠效率,但是其作息时间规律,睡眠拖延情况较少,能很好地规划与平衡自己的时间;中等收入群体睡眠主要受工作压力、睡眠环境及寝具因素的影响,其为提升睡眠质量进行消费投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借助助眠产品尤其是现代科技助眠产品促进睡眠。针对调查结果,本报告围绕社会、企业与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中国睡眠健康产业发展变迁研究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压力的持续加大,睡眠问题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国睡眠健康产业逐渐从传统床上用品行业向智能化、精细化、综合服务化方向演进。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睡眠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演进阶段及产业链结构的梳理,探讨了中国睡眠健康产业的市场分类与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产业建议。研究表明,中国睡眠健康产业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较高的社会价值,未来将与大健康、智能家居、医疗服务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市场热点与行业增长点。
    关键词:
  • 睡眠障碍与疾病的消除:来自医院睡眠科的行动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睡眠科2021~2024年的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接诊数据,旨在深入探究该科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问题、具体疾病构成、治疗方案及其疗效,并剖析影响睡眠障碍的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抑郁症谱系、心境障碍谱系、焦虑障碍谱系等精神障碍在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患者群体中占比较高;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综合治疗方案是主要的干预手段;社会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显著。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睡眠障碍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建立睡眠障碍预警模型的政策建议,以期改善民众的睡眠状况。
    关键词:
  • 科技改善睡眠:睡眠健康企业的行动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本报告基于中国居民失眠问题频发的背景,探讨了科技发展给睡眠市场带来的变革,同时阐述了喜临门作为睡眠健康企业,遵循被动响应、主动干预、智能调节的床垫进化路径,通过技术升级不断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在HMS选床系统、舒腰护脊功能床垫、空气弹簧智能床垫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
  • 酒店的睡眠环境对差旅人士睡眠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25年03月
    伴随商务出行频率的增加,差旅人士在入住酒店期间的睡眠需求已成为需要重视并予以满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定量研究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差旅人士的睡眠状况、差旅人士对睡眠的关注度和需求以及酒店为促进差旅人士睡眠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非出差期间,差旅人士晚睡早起,睡眠质量一般;出差期间,差旅人士睡眠时间更少、睡眠质量更差,声音安静度、床垫软硬度、枕头舒适度等影响睡眠;睡眠环境(寝具、房间安静度等)、地理位置以及服务等是差旅人士选择酒店时看重的因素;酒店为促进差旅人士睡眠采取了一些措施。最后,本研究围绕酒店行业、酒店以及差旅人士个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