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19年流动人口社区融合测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作者:
李晓壮
出版日期:
2021年1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字数:
23926字
所属图书: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No.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报告通过国内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文献的综述,界定了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内涵和维度,进而构建了流动人口社区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对于户籍、居住证以及政治面貌等可能影响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程度较低的特征,提出创新引领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治理方式、创新助力方式,共同构筑促进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同心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户籍流动人口社区融合

作者简介:

李晓壮:博士,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社区研究、流动人口。主要著作:《迈向均衡型社会——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专著)、《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基于成都市的实例考察》(专著)、《延庆调查——县域社会建设考察报告》(合著)。主持课题:“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共同富裕路径研究”(智库重大课题)等20多项。主要论文:《城市治理体系初探——基于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的考察》《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东升园社区的调查》《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等50多篇,荣获第十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第十五届二等奖,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优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 (一)实践层面:“半城镇化”是当前流动人口社区融合面临的主要矛盾
  • (二)政策层面: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三)学术层面:作为流动人口生活的落脚点的社区应该被重视
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
  • (一)国外移民社会融合研究
  • (二)国内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 (三)内涵、维度及测量指标体系建构
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人口学特征
  • (一)流动人口占比基本上超过三成,东莞流动人口是户籍人口的3倍左右
  • (二)流动人口性别结构均衡,均以新一代(80后、90后)为主
  • (三)流动人口农业户口比例较高,以已婚和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为主
  • (四)流动人口已就业比例在九成左右,职业以生产运输业人员为主,多数为被雇佣人员
  • (五)流动人口主要以跨省务工为主,多数办理了居住证
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实证研究
  • (一)流动人口社区融合总体得分在40分以下,社区融合程度较低
  • (二)流动人口社区认同得分最高,但获得本地户口意愿不强
  • (三)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得分次之,但住房问题尚未纳入保障体系
  • (四)流动人口社区交往得分排第三,但本地人接受外地人得分明显高于流动人口接受本地人
  • (五)流动人口社区参与得分最低,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尤为突出
户籍、居住证及政治面貌对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影响分析
  • (一)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得分高于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户籍影响较为显著
  • (二)已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得分总体上高于未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但是影响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 (三)党员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得分总体上高于非党员流动人口,政治面貌影响较为显著
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