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历史地域语境、发展空间与亚洲NGO——读《亚洲的国家与NGO:15国比较研究》
作者:
卢芳
出版日期:
2007年12月
报告页数:
8页
报告字数:
6474字
所属图书: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一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230-237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
王名
摘要:
0世纪80年代以后,NGO在亚洲大量涌现,形成了一股社会革命的浪潮。对于这一社会现象学术界颇为关注,著述众多,但大多是建立在西方业已成熟的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的概念界定。近现代以来,学习西方在亚洲国家已成为惯习。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本国的现实,也已成为亚洲国家学界流行的时尚,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然而,西方的理论也是在其语境中产生出来的,虽然因其近代以来在物质层面的先进容易使人误认为西方所有方面皆为理所当然的先进,但究其实质,西方理论也不免是“本土化”产物,并不必然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当性。而以重真一为首的一批日本学者便是这样一群不盲信西方理论的著者,他们希望突破市民社会理论来研究NGO在亚洲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提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市民社会的理论创造可能性。他们通过对亚洲15个国家和地区NGO的实证比较与分析,为我们理解NGO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那就是抛开我们业已习惯的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传统迥然不同的亚洲国家反问:NGO到底是什么?亚洲的NGO与西方的NGO有何不同?这些特殊的NGO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它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空间在亚洲这一特定区域到底有多大?这些NGO与政府、市民的关系怎样?这几者相互之间进行着怎样的博弈?今后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又将如何?
关键词:
亚洲
NGO
发展空间
历史地域
作者简介:
卢芳:
卢芳,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亚洲人口
亚非社会企业政策
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人口转变
亚洲外国直接投资和“中国效应”
抗震救灾中NGO间的联合
救灾NGO的行动:基础性公益的展现
政府-NGO合力破解留守儿童困局
民间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困境与发展
中国传统慈善近代转型的文化动因
让性别平等成为现实——中国妇女NGO的诉求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