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名
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非营利评论》(中英文版)主编。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2001)、《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2008)、《社会组织论纲》(2013)、《建言者说》(2013)、《非营利组织管理》(2015)《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中国社会组织1978~2018》等专著。获得的主要奖项:2013年度责任中国“公益思想奖”;2013年度“慈善事业推动奖”。

  •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八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本期以在华国际NGO为主题。目前在华国际NGO的情况很复杂,一方面他们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支持,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在华国际NGO都没有进行登记注册,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法律保障,也没有相应的政府部门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监管。因而,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保障其在华合法的权益,保护其合法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在华国际NGO的登记监管,发挥其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消极的作用。本书的出版,旨在推进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
  •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一卷)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 著 ; 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与之相应的中国非营利研究走向繁荣的这十余年,正值中国社会转型跨度最大的时期,市场体系从无到有,政府 职能全面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复杂交织,社会伦理和价值观也备受洗练。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玉成于斯,必然带有深刻的时代与历史双重烙印,形成难于涤清的中国特色。
  •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七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 ; 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本卷所刊论文及案例中, 多少体现了向新向奇的倾向,关于非公募基金会及公益创投、 社会企业的主题等, 或属此例。 但整体看来, 偏离时潮的深度学术思考依然为主。 这令我肃然铭记 “学问之自由, 学术之独立, 学者之公域” 的宗旨。 这个时代既要新奇, 更需睿智。
  • 社会建设研究(第四辑)
    陈健秋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本刊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同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团队编辑出版。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四卷)
    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治理绝非今日中国之新话题,乃数千年来中国思想界不断探讨的恒古命题。治理的种种境界为历代思想家们所追索,留下来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为今日探索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本期《中国非营利评论》梳理了中国道家、儒家等传统管理学的社会治理理论,通过对传统管理智慧的当代解读,提出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深层思考。
  • 社会建设研究(第五辑)
    陈健秋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本刊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同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团队编辑出版。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 社会建设研究.第六辑
    陈健秋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本刊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团队编辑出版。该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六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 著 ; 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第六卷的主题是社会企业。关于社会企业,是我近年来一直关注且思考的问题之一。“论纲” 一文表达了我的一些看法。坦率地说,我对社会企业一直心存敬畏,有许多茫然之处。这种感觉,就如同在那路的养育上采取华德福模式一样。
  •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二卷)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 著 ; 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这也是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一个热望的春天。去年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企业公益捐赠税前扣除和非营利组织收入免税的优惠 政策正式开始实施,越来越多的富人们沿着非公募基金会的制度框架踏入自主举办公益组织的门槛,社会企业的创意模式成为公益圈里撩人的热议,政府采购服务开始列入公共财政的预算,基层政府在大张旗鼓地为草根组织打造活动场所或平台,基金会评估在一阵紧锣密鼓的操持下进入了公示期,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沿着“地方带动中央”的轨迹稳步松动,行业协会立法的呼声日高,《慈善法》草拟的笔调也在加快……而所有这些,莫过于用“社会组织”一词取代 “民间组织”一词所呈现出的意味深长的主流化倾向。
  • 社会建设研究(第九辑)
    谢小薇 王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本集刊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团队编辑出版。本集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 国际NGO论纲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国际NGO是具有国际组织特征、跨越国界开展各种非营利社会活动的NGO,是NGO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类。国际NGO源远流长且已形成体系及制度形式,联合国谘商地位是最具权威且公认的国际NGO制度。国际NGO在和平与安全、发展援助、环境与气候、人权及国际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华国际NGO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总体上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其法律政策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与在华国际NGO的发展相对的另一倾向是:中国的NGO正在“走出去”,探索加入国际NGO,积极进入国际社会。
    关键词:
  •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除了家庭、政党和宗教之外,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三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式。非政府组织是近年来引起各方面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组织。本文基于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长期实证调研,从定义和分类入手,围绕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主要功能、产权特征和治理结构等基本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具体剖析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
  • 善治的社区——以深圳桃源居社区为例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社区治理的实质是为实现与增进社区公共福利,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公民个人等众多社区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共栖共生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通过对桃源居社区治理案例的研究,本文认为,要实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性因素就是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参与网络,使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中经过重复博弈而建立的合作与互惠关系,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政府只是社会治理失灵情况下才出现的一种补充方式,是促进社区善治的一种合作机制。
    关键词:
  • 社会企业论纲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社会企业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一种创新型社会组织,不仅有别于政府、企业,也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饱受争议。梳理国际和国内有关社会企业的相关研究及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出社会企业的认识框架:认识社会企业的现象与本质两个维度;观察社会企业的公益、市场和文化三个视角;分析社会企业的市场实践、公益创新、政策支持和理想价值四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把社会企业定义为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重属性、双重特征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国社会企业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特定模式,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应建立和完善促进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框架。
    关键词:
  • 基金会论纲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基金会源于公益,成于财富,是拥有财富的人之于公益的表达形式,是一个社会通过组织化的形式激励富人对穷人以公益捐赠的方式表达社会关怀的制度安排,也是使财富在社会公益的名义下得以重新分配和永续存在的合法形式。本文在对基金会从概念、分类和属性上加以界定的基础上,考察了基金会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中国基金会的发展特点和当前新的发展机遇,进而从制度上剖析了基金会的产权特征,提出了公益产权的概念,并深入探究了基金会的治理结构问题,分析了基金会立法的基本原则并具体讨论了中国基金会的治理创新和税收优惠政策,最后提出了做大做强中国基金会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提供的是作者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关于基金会问题的总体分析框架和研究的基本结论,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关键词:
  • 行业协会论纲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中的结社形态之一,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基于一定的经济关联性和利益共同性而结成的具有共同体特征的非政府组织。本文在界定行业协会的概念、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回顾了从封建行会到近代同业公会再到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从数量、体系和格局等方面总结了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行业协会的代表、协调和服务等三大基本职能及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作用,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行业协会治理结构及其完善、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创新等问题,最后分析了行业协会立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40年·20年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20年前,一批热心并致力于中国社会组织实践和研究的同仁聚首清华,共同见证了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这个国内首家社会组织相关研究机构的成立,并以NGO为题开始了我们的探索。一路走来,这里汇聚了团团升腾的人气,产生了层层迭出的成果,建立了有影响力、有分量的平台,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政策发展。清华NGO带动了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术重镇。“40·20”并非简单的两组数字,是活生生的历史,是从历史演进中走出来的思考,是历史思考产生的活力,更是从历史思考活力中生成的走向未来的力量和洞见!
    关键词:
  • 从社会组织到慈善组织: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本文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的公益慈善的蓬勃发展,进而聚焦于2016年出台的《慈善法》所催生的一种新形态的社会组织——慈善组织。随着《慈善法》的施行和慈善组织的发展,一个建立在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慈善大数据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形成的国家—社会关系新体制逐渐落地,社会组织的发展进入以慈善组织为主体的新时代,一个以公益慈善和社会价值为主流、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市场协同发展的国家—社会关系新格局将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
  • 关于完善我国应急资金和物资管理体制的建议案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级财政部门启动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紧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缩减日常公用支出,迅速安排救灾资金拨往灾区。同时,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灾害发生后紧急调运和空投的大米、成品粮油、矿泉水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灾区。震灾检验了我国政府的应急资金和救灾物资储备、调运体系,表明这个体系在总体上是高效、迅速和有力的,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治和体制的优势,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决定性胜利提供了及时充足的资金和物资保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