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城市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重建与“优势治理”

作者:
芦恒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693字
所属图书: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提出棚户区改造及其回迁治理研究应该使用“优势视角”,避免消极将棚户区视为城市的伤疤,而会充分理解棚户区在单位时期的城市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合理性,并激活其在单位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类传统,成为促进社区重建的源头活水。对于弱势群体聚居的棚户区及其回迁社区,治理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因素。政府在公共资源分配和公共生活建构等方面与回迁社区等城市边缘社区的关系应更为紧密。城市边缘社区的社区治理,并非简单地从国家剥离出社会,政府应在边缘社区的公共物品分配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公共性的可视性和公平性。同时挖掘社区内的各类资源,激活社会公共性。国家公共性和社会公共性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方能从容应对中国转型社会的各类复杂性和多元性,最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营造与城市治理之路。
关键词:

中国棚户区公共性重建优势治理

作者简介:

芦恒:博士生导师,1982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法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兼任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发展社会学、地域社会发展。,已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当代亚太》等各类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参加韩国首尔大学、釜山大学、庆北大学等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翻译出版《善德女王》《房地产阶级社会》等韩文著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文章目录
·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危机
·城市棚户区与单位社会的“历史传统”
棚户区的“优势治理”与“公共性重建”
  • (一)组织性优势与“单位人再组织”
  • (二)动员优势与健全社区动员机制
  • (三)单位社区认同优势与重塑社区“家园感”
  • (四)“单位人”主体性优势与激活“单位人”的抗逆力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