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集体退”,“宗族进”:“自己人治理”逻辑的表达与实践

作者:
赵晓峰
出版日期:
2013年6月
报告页数:
59页
报告字数:
45826字
所属图书:
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论述了以宗族认同为内在基础的理事会的复兴,对税改后农村治理实践和地方社会秩序维系带来的影响,并展示了“自己人治理”的实践机制。本文还论述了村社集体权力退出,宗族性力量跟进以后,“自己人治理”是如何突破“私务”界限,在“公务”领域发挥作用,借此研究“自己人治理”逻辑的表达与实践机制,探讨农民公私观念型构地方治理秩序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秩序基层治理村社权力宗族认同

作者简介:

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指导专家、首届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农业转型、贫困治理、新型农民合作社与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文章目录
理事会的兴起
  • (一)宝恩镇的第一个理事会
  • (二)理事会的普及式发展
  • (三)理事会的“前世今生”
“自己人治理”的逻辑
  • (一)治理“钉子户”的逻辑
  • (二)有限资源的“自己人”分配逻辑
“外人当政”引发的风波
  • (一)集体权力的宗族化
  • (二)“湾里的湾外人”当了村支书
  • (三)理事会的尴尬
  • (四)风波的平息:“以权治权”
  • (五)权力合法性的民间命题
非均衡的资源分配引发的农民上访事件
  • (一)“资源下乡”中的分配难题
  • (二)基于集体成员权的上访由头
  • (三)上访农民的利益诉求
  • (四)乡镇政府和村社集体的应对
  • (五)理事会兴起的忧思
·道中“道”,非“常道”:农民公私观理想图式的表达
·村委会、理事会与公私秩序的表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