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性别与校园文化: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研究

作者:
朱峰 刘伟
出版日期:
2011年12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0102字
所属图书:
“北京+1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回眸与前瞻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高校女生节现象如今已成为全国各高校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现象是伴随着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校女大学生群体日趋壮大、社会性别教育逐渐由第一课堂发展到第二课堂而出现的。女生节活动的开展逐渐改变了校园文化的性别无差异状态,为女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舞台,培育了女子社团组织活动的场域空间,也为女性研究和行动组织介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社会性别校园文化女生节性别意识教育

作者简介:

朱峰: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授,《青年发展论坛》杂志编委,博士,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法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青年发展、代际政治与族群政治、青年友好型城市研究与评估。

刘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转型经济中的产权问题领域的研究,并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文章。先后独立主持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曾两次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学术成果奖。入选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才”,2006 年被教育部评为长江学者特聘(北京大学)教授。

文章目录
时代背景
  • 1.女性主义思潮深刻渗入高等教育领域
  • 2.女大学生群体壮大和主体意识觉醒
  • 3.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校校园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校女生节概况
  • 1.高校女生节现象的兴起
  • 2.女生节活动的发展趋势
  • 3.女生节主要活动的类型
高校女生节的意义
  • 1.推动了性别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发展
  • 2.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对于改变性别无差异的校园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 3.提供给女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成长机会,促进了高校女子社团组织的产生、发展
  • 4.为校内外妇女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途径
高校女生节的不足
  • 1.折射出了高校性别教育的普遍不足,两个课堂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存在脱节
  • 2.女生节活动水平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 3.受传统观念、流行文化和商业消费主义的影响明显
对高校女生节的建议
  • 1.扩大女性学/社会性别学课程的普及程度,探索实现两个课堂衔接的途径
  • 2.推动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性别视角的长效机制
  • 3.营造社会性别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