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类繁多的第三部门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组织形式,它依托于大学,又具有基金会的外在形式,肩负着为大学筹资募款的重要使命。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后,大学基金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高校兴办,大学基金会资金总量也已占据了非公募基金会的半壁江山。这一新兴事物在拓宽大学资金渠道,提高办学质量,改善大学办学条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对大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面向社会筹资、补充大学教育经费的重要平台。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大学基金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捐赠资金整体规模与国外反差巨大,管理体制不规范、理事会弱化、行政隶属关系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始终制约着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由于体制原因,大学长期对其发起创办的基金会进行部门化管理,对基金会有着深刻的行政化影响,行政化思维、逻辑贯穿了基金会治理的全过程,形成了大学基金会组织自主治理能力不足,依附发展的局面,难以适应形势的快速发展。本文将立足于对大学基金会运作情况的近距离观察,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观察封闭式管理之下的大学基金会,阐述大学对其进行的部门化管理与《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不符之处,关注由此引发的治理问题,存在的组织风险,最后试图勾勒出大学基金会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