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认识“80后”群体

作者:
梁绿琦
出版日期:
2013年10月
报告页数:
52页
报告字数:
50387字
所属图书:
“80后”青年志愿服务与公民意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给予的高度关注,“80后”概念所表述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特指少年作家(有人认为称呼“写手”更为合适,暗示他们的文本是用手指敲击键盘码出来的,而不是用脑思考的结果),转而被借用成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所有年轻人的代名词。随着“80后”不断参与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对“80后”群体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他们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关键词:

结构发展文化代沟群体

作者简介:

梁绿琦: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市团校校长,北京志愿者学校校长。担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委员会专业委员、全国共青团教材审查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青年教育学会副会长等。2008年荣获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主要从事哲学、青年教育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多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共青团中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核心期刊及其他类别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志愿服务类学术专著《志愿中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志愿社区一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等。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代沟及其功能
  • 米德的“代沟”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 “代沟”在现代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80后”群体成长的背景
  • 社会转型阵痛中成长的“80后”
  • 多元文化浸泡中成长的“80后”
第三节 理性认识“80后”群体
  • 成长背景对“80后”群体的影响
  • “80后”群体的社会评价问题
  • 理性地认识“80后”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