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传统的主体价值与未来意义
作者:
韩东育
出版日期:
2011年9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954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9.133-152
王利民
孙麾
高翔
摘要:
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主体价值与未来意义的研究与思考。首先谈到前近代中国主题价值的确立经纬,并指出这种结构有失衡的一面。而后阐述了近代化的奥义以及中国知识界对此进行的思考与行动,着重说明了知识分子对从形式比附到转换能力的关注。最后一部分讨论了中国价值的古典意义以及未来启示。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主体价值
未来意义
作者简介:
韩东育:
韩东育 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相关报告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能否同时并存——中国大陆青年价值结构的“多重性”及中日韩三国青年价值结构模式比较
农村现代化与新时代乡村振兴
历史、时空与传统的习得——以河南省路村为例
生态消费理论探研历程
幸福观的现代性趋向与幸福建构的心物两翼
中国社会政策的概念、议题与挑战:一个框架描述
中国的“最低生育率”:全球视角和地方视角的思考
资产建设与儿童福利:兼论儿童发展账户在中国的可行性
反思式学习在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应用——以中山大学实习课程为例
中国国家人口安全形势分析
文章目录
·
前近代中国主体价值的确立经纬与结构失衡
·
近代化的奥义和中国知识界的思考与行动
·
从形式比附到转换能力的关注
·
中国价值的古典意义与未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