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政治的代表性与自由民主体制:施密特、鄂兰与勒弗论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作者:
蔡英文
出版日期:
2011年8月
报告页数:
43页
报告字数:
43562字
所属图书:
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现代民主乃由17世纪与18世纪末叶的革命启其端绪,自此之后,就如佐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所陈述的:“追求纯粹的‘议会主义’(parliamentarianism,亦即平等与普选制)与全能的立法,以及文官(或官僚)体系的控制遂成为推动政治生活的主要力量”(Lukács,1991:78)。从历史来看,我们也可知,19世纪的“民主革命”的主流趋势乃在于争取公民资格与落实“普选制”的斗争,在其间,激进与保守反动的思想彼此争锋,而“议会主义”的民主理念与自由主义合流,形塑出现代民主的典型范式,即自由民主的形态。这将近三百年的现代民主的发展,非本文所能阐释。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当代三位重要政治思想家,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1888-1985),汉纳·鄂兰(Hannah Arendt,1906-1975)与克劳岱·勒弗(Claude Lefort,1924-)如何阐释,并反思批判代议民主制(或一般来说,自由民主制)。在阐释代议民主的问题上,这三位思想家分别对“代表性”观念——“代议民主制”的核心观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代表”观念的解释差异也导致这三位政治思想家不同的民主见解。尽管有此差异,他(她)们一致承认,革命(或以托克维尔的观念来说,“民主革命”)是现代自由民主的滥觞,革命的问题即构成了现代民主的问题,因此,解释他(她)们的民主理论跟其革命论述相关。本文即以上述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阐释这三位政治思想家的民主理论,并尝试说明他(她)们的民主理论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概念阐释代议民主制卡尔·施密特汉纳·鄂兰克劳岱·勒弗

作者简介:

蔡英文:

文章目录
·引言
·民主革命的吊诡 人民主权与代表制的两难
·施密特的议会民主制批判及其民主理论
·鄂兰对代议民主制的批判及其共和主义式的民主理念
·勒弗的民主政体理论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