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上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共同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在扶贫工作中的这些努力让中国扶贫事业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和称赞,但是随着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中国扶贫工作面临结构性贫困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在农村调查时,总是发现农民对扶贫资源的分配很是不满。那么扶贫资源的乡村分配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从审计署对19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结果看,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审计结果将这些问题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有关单位虚报冒领扶贫资金或扶贫贷款,在申报环节和支出环节都存在此类问题;二是在项目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部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三是一些扶贫主管部门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四是一些项目效益不佳,形成损失浪费;五是有些扶贫资金闲置,未能及时发挥效益。”(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2013)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层面的原因,同时还有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从本书讨论的主题——精英俘获来思考的话,制度、权力与社会结构等都会导致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发生类似上面的情况。在无法打破既有社会结构对贫困者脱贫制约的情况下,中国新阶段的扶贫工作将很难取得更大的成绩。对扶贫资源分配过程的分析和考察,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扶贫工作,为其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参考。从我们在多地农村的调查情况看,扶贫资源非均衡分配,即更多的扶贫资源被较为富裕的村庄和较为富有的村民获得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扶贫资源分配中的非均衡与对“强者”的偏好是如何形成的?导致该现象出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正是本书关注的,也是本书试图分析和挖掘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中,“精英俘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指发展与援助资源被社区内的精英群体和个体所获取和截留。而纵观国内扶贫资源分配的实践,该现象也同样存在。由此,我们围绕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