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礼仪:中国婚姻个性化与趋同的潮流

作者: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报告页数:
60页
报告字数:
53984字
所属图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私事化”研究(1978~200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婚姻礼仪的传统模式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六礼”是“先民进行自然崇拜、祖宗崇拜和天神崇拜的一种祈神赐福的宗教规范,后来随着国家的建立,它才逐步演变成为具有一定法律意义的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11549113。婚姻缔结的这六个环节,“主要用于贵族士大夫,一般庶民通常可以简化或合并,但每个环节,都需要男方馈赠一定的礼物,所以在这一烦琐的程序下,掩盖着买卖包办婚姻的实质”11549114。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到了当代,“六礼”程序逐渐简化,如果有媒人介绍,程序基本是“相亲”“订婚”“结婚”,如果是自由恋爱,可能只需经过订婚与结婚两关,如果当事人双方家很远,程序可能简化为仅仅举行婚礼。虽然程序逐渐简化,但举行婚礼办酒席一般不会省去。国家规定只要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即为合法夫妻,但现实生活中只有完成婚姻礼仪的各道程序才能取得社会认可。婚姻礼仪对当事人及其家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例如芬兰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说:“从普遍的意义来说,婚姻礼仪的社会目的在于使男女结合具有一种公开性。”11549115费孝通说:“一种礼仪程序被普遍接受以后,人们就不得不付出这笔开销,否则就不能通过人生的关口。”11549116社会学家潘允康也曾指出:从当事人角度说,这(婚礼)是使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承认的又一种方式,婚礼的举行是向社会宣告婚姻正式成立,把个人行为交给社会,而且得到社会的监督和承认。11549117吉国秀则强调了其建立姻亲关系和构建社会网络的功能。11549118可见,已有的研究主要强调婚礼的社会功能,而本章研究的角度是“婚姻礼仪有没有成为婚姻当事人的私事”,关注的是婚姻当事人的自主度。由此引发需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干预逐渐淡出私人领域,个人自由、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当事人在婚姻礼仪中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自由和自主?哪些因素在推动和制约着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这是以往研究没有涉及的内容,本章通过对婚约、婚姻支付、婚礼形式和结婚消费的分析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

中国礼仪婚姻个性化趋同潮流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婚约的订立与解除
  • 订婚数量回升
  • 婚约的订立
  • 婚约的解除
第二节 婚姻支付
  • 男方家庭婚姻支付——彩礼
  • 女方家庭婚姻支付——嫁妆
第三节 婚礼仪式
  • 模式化的婚礼仪式
  • 个性化的婚礼仪式
第四节 结婚消费的升高与国家、群众的抵制
  • 结婚消费的升高
  • 国家、群众对结婚高消费的抵制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