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群体污名意识的建构过程——农民工子女“被歧视感”的质性研究

作者: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20045字
所属图书:
文化、群体与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农民工子女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群体(方文,2008),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为研究者所关注,例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张世文、王洋,2008;孙玥等,2008)、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状况(王春光,2001;邵彩玲等,2008;申振东等,2008;李红婷,2009;史柏年,2005;杨东平、王旗,2009;胡韬、郭成,2007;王飞,2009)。这些研究涉及目前在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格局下,农民工子女对与城乡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巨大差异及在城市中遭遇歧视的感知。研究者指出,这种日常经验中对差异环境和不平等地位的感知将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很多方面。虽然也有相关研究探讨农民工子女身份的问题,但对农民工子女如何解读自我群体弱势地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化、偏见、歧视研究范式及群体心理学的视角,以“局内人”(insider)的眼光,将农民工子女作为研究主体探讨农民工子女对群体污名意识及自身弱势群体身份的解读,并从群体身份认同、群际接触、群体污名的建构与解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社会心理学群体污名“被歧视感”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相关研究回顾
  • (一)对被污名者个体认知过程的研究 刻板印象威胁、归因模糊、责任推断模型
  • (二)“污名意识”的个体间差异研究
  • (三)微观社会学研究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划分及群体污名的再生产过程
  • (四)群体心理的视角 社会认同理论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和初步讨论
  • (一)影响群体污名意识的外部环境
  • (二)群际比较将凸显群体污名意识
  • (三)身份的知觉和判断影响群体污名意识
  • (四)群体污名意识的结果及被解构过程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