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及其云南实践

作者:
出版日期:
2017年9月
报告页数:
40页
报告字数:
35469字
所属图书:
云南宗教文化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民族交往,除了语言阻隔,还面临不同宗教信仰和社会心理的考验。与宗教心理相联系的社会心理,很可能演化成为民族之间的刻板印象。消除突破此类刻板印象,还应从宗教因素入手。消除宗教信仰上的隔阂,有助于推动不同民族更好地交往。历史上,云南一些民族之间隔阂很深,几乎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例如,过去西双版纳坝区傣族和山区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界限严格,山区民族不能随便下坝开垦荒田,民间流传的谚语说:“火烧到的地方是山头民族住,水淹到的地方是傣族住。”50245020更多的民族隔阂存在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这与反动的民族政策和大汉族主义有关。民国九年(1920),永北县(今永胜县)政府还发布告示,刻成“永禁碑”,公然歧视彝族群众,禁止汉族和彝族往来。在福贡县傈僳族村庄,有人高喊“嘿扒拉”(汉人来了),街上的男女老幼都急忙跑回家中,把门关紧。在有的傣族地区,一声“贺马了”(汉人来了)足以让寨子里的人纷纷躲进家中,“男人跑,女人躲,孩子哭”。而在傣族土司势力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梁河县的南甸土司因为同国民党“梁河设治局”存在权力争夺,提出“兴夷灭汉,收复失地”的口号。有些地方,民族内部因为上层人士不团结,也在群众间造成隔阂。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保证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使原来隔阂很深的兄弟民族,通过追求共同的目标,借助共同的仪式场合,使其真诚沟通、消除隔阂、紧密团结在一起。因此,我们谈论云南民族团结,必须高度肯定党和政府的伟大历史贡献,系统梳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研究民族团结,应提炼具有规律性、本质性的理论知识体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族团结是由一系列社会行动构成的过程。按照韦伯的学说,我们应对构成民族团结的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对民族团结的行动过程及其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当然我们更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和批判危害民族团结的行为,在消除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推动民族团结。同时,我们也可以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角度,将社会团结作为“自然物”、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无论从任何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及其云南实践都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通过做好宗教工作推动民族团结的经验,值得我们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奠定和推动云南多宗教和谐共处、多民族团结互助格局居功至伟。在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今天,我们更应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及其云南经验,并重点剖析宗教和谐对维系民族团结的功能。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云南实践民族团结理论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中国共产党有关宗教与民族团结的理论阐述
  •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论宗教与民族团结
  •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论宗教与民族团结
  •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论宗教与民族团结
  • (四)胡锦涛和习近平论宗教与民族团结
改革开放前党在云南的民族工作
  • (一)1949年之前云南党组织的民族工作
  • (二)1950~1966年党在云南的民族工作
宗教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云南经验
  •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 (二)引导民族宗教健康发展
  • (三)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
  • (四)依法打击宗教违法犯罪活动
  • (五)充分信任和团结宗教界爱国人士
  • (六)吸取宗教“左倾”政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