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互联网技术与风险社会

作者:
张燕
出版日期:
2014年1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字数:
26360字
所属图书:
风险社会与网络传播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互联网,作为一个兼具通信、商务、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化信息交换平台,恰好就是一个社会因素整合器,其综合性恰好可以有利于人们的风险应对,但也有可能在消解既有风险的过程中并发一些负面影响。本章中,我们就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认识互联网在现代社会风险应对中的作用,探讨互联网应对风险的基本模式,以及其中折射出来的人类社会监控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互联网技术风险社会社会信心

作者简介:

张燕:管理学硕士,国土资源土地整治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土地整治实施监管与绩效评价。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对风险社会的贡献点
  • 即时性第一时间揭露风险,提供社会信心
  • 开放性拓展风险监测的视界,风险应对去中心化
  • 个性化丰富风险管理的信息支持,推动利益博弈
  • 互动性满足风险社会共识依赖中的沟通需求,去除个人中心主义
  • 全球性符合风险社会全球共生的特征,以利共同应对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风险隐患
  • 即时性引起风险传播失控
  • 互联网上海量信息易导致风险信号被淹没、负面信息过度
  • 开放性容易引起风险恐慌或者风险麻木
  • 个性化和关系化网络具有分裂公共领域的风险
  • 网络技术漏洞成为新风险
  • 人与互联网主体间性关系中自我的迷失
第三节 互联网与社会风险的关系模式
  • 非事件性案例
  • 事件性案例
第四节 互联网解构社会风险的技术作用机制
  • 风险防范与风险预警
  • 风险告知
  • 风险协商
  • 风险决策
  • 风险追踪
·第五节 解构与重构 互联网技术与社会风险的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