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好治理”与“好业绩”:事实还是神话

作者:
杨典
出版日期:
2018年3月
报告页数:
43页
报告字数:
36286字
所属图书:
公司的再造:金融市场与中国企业的现代转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公司治理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一直是研究人员、企业高管和政府监管者颇为关注的问题,尤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频频曝光的美国公司丑闻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虽然大家对“好的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这样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但究竟何为“好的公司治理”依然存在争议。在经济学家特别是秉持代理理论观点的经济学家看来,所谓“好”的公司治理做法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代理成本并有助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治理做法,即美式股东导向型的公司治理制度。这些经济学家还具体列出了包括委任更多的外部独立董事、分设CEO和董事长职位、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份额等一系列所谓“最佳”公司治理做法,这些“最佳”做法在强化董事会权力与独立性、增强CEO责任感、降低代理成本继而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等方面,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准则。与此相反,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则认为根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好”的公司治理做法,所谓“最佳”公司治理做法是一种社会建构,其能否真的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契合所在的制度环境。特别是那些跨文化移植自西方的所谓“最佳”公司治理做法(比如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往往存在脱离所在国实际的问题,因此在采用之后不但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可能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而且还常常导致一些意外负面后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对公司利益造成损害。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许多被代理理论判定为“坏”的公司治理做法,例如国家持股,反而可能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因为在争夺稀缺资源和市场地位的激烈竞争中,国家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帮助,这对生存于瞬息万变、处于赶超阶段的后发经济体国家中的企业来说可谓尤其重要。

关键词:

公司治理企业绩效“好治理”“好业绩”

作者简介:

杨典: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19年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英文刊《中国社会学杂志》(The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执行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致力于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和全球化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人民日报》、Social Sciences inChina等中英文刊物,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网络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16BSH075)等多项研究课题,著有《公司的再造:金融市场与中国企业的现代转型》等多部著作;曾获2011年、2017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特等奖、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文章目录
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理论与假设
  • (一)国家的作用:“掠夺之手”、“扶持之手”及代理成本
  •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三)CEO兼任董事长(CEO duality)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四)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
数据和研究方法
  • (一)样本公司
  • (二)测量指标
  • (三)估算模型
模型分析结果
  • (一)国家的作用
  • (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 (三)股东导向型董事会结构的影响
  • (四)机构投资者持股、股东导向型的董事会结构同企业绩效的关系(按是否国家控股和公司行政级别子样本分别进行分析)
  • (五)内生性问题
  • (六)稳健性检验
·“最佳”公司治理模式的社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