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15年“穿梭式行动研究”模式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探索——依托“家庭社会工作”课堂进行的实践

作者:
任敏 吴世友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报告页数:
31页
报告字数:
28702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十六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试图结合教学行动研究和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将社会服务带入社会工作教学领域,试图发展一种适合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改进的行动研究方法——“穿梭式行动研究”法。本研究从当前一般行动研究模式需追问的几个问题出发,即研究者自身的多元属性对研究的影响、参与者之间的平权何以可能以及反思的触发机制设计等问题,以某“家庭社会工作”课堂为依托,同期开展实务案例教学以及社会服务和研究,探索教师/服务者/研究者如何以自身为梭子,携带服务案例信息在实务、教学、研究三个情境中穿梭,使其彼此助益、交互推进,以实现行动研究的多重诉求并改进其效果。基于此,我们总结了一个教学-实务-研究的三位“穿梭式行动研究”模式,并讨论了其对此前一般行动研究模式的推进及其作为一种本土化行动研究模式的价值。

关键词:

行动研究本土化家庭社会工作三位穿梭式中国社会工作教育

作者简介:

任敏: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2015~2018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教育、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儿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社会》、《青年研究》和《社会工作》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合译《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吴世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文章目录
·问题提出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1.文献综述
  • 2.研究方法
分阶段过程与结果呈现
  • (一)穿梭第一阶:需求评估—制订计划—实施—反思
  • (二)穿梭第二阶:计划修正—实施—反思
  • (三)穿梭第三阶:再次修正计划—服务—评估—结案
·“穿梭式行动研究”过程模型提炼
行动研究评估与模式推进
  • (一)“穿梭式行动研究”的多向产出
  • (二)行动研究中各参与主体的角色
  • (三)“穿梭式行动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论和讨论
行动研究过程
  • (一)研究背景和动机
  • (二)服务对象招募
  • (三)L家庭背景简介
  • (四)家庭主要矛盾
  • (五)服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