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作者:
安德明
出版日期:
2018年11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403字
所属图书:
2017民间文艺研究论丛年选佳作·民俗文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1.271-283
安德明
张礼敏
祝鹏程
黄若然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已发展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文化运动。它的迅速普及,植根于急剧工业化和全球化影响下不断增强的民族自觉意识,以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激发和引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涌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科文组织理想化的理论与特定语境下的保护实践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指出,非遗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经验
作者简介:
安德明:
相关报告
自媒体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化传承——以宽甸烧香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欢乐春节
从“文化自觉”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土家族摆手舞在永顺老司城
鼓车赛会的文化保护实践
鼓车文化保护的当代意义
鼓车赛会的文化“关联场域”与整体保护
《鼓车道:乡愁记忆与传承保护》研究与民俗体育的关系
社会学与中国经验
文章目录
·
民族文化主权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来自UNESCO的影响——非遗保护运动在中国迅速普及的原因
·
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成就与意义
·
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