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从博物馆走向日常生活:“喜鹊苗”祭祀的非遗保护路径分析

作者:
汤皓然 肖远平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字数:
18338字
所属图书:
魁阁学刊 2024年第2辑 总第1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类重要的文化实践,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维系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和促进文化生产的自上而下特点。其中,以博物馆为传播载体,进行非遗保护是一种传统的实践取向,其一方面借助相关制度,逐步推动非遗保护博物馆化的四次转型,即从关注“物”向关注“人”“社会”,以及非遗“生态”进行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城市、村寨非遗博物馆来呈现不同文化空间的实践目的与意义。但该方式会导致非遗与观众间的单向沟通,并影响非遗保护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发挥。而以公众日常生活为场景的“喜鹊苗”祭祀仪式,一方面通过还原文化的初生场景,以此遵循非遗保护的本真性原则;另一方面通过构建非遗与现代生活之间的互嵌关系,以实现非遗的活态性传承。同时,生活化的实践取向还能为本土语境下的非遗保护提供不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常生活化博物馆化“喜鹊苗”祭祀仪式

作者简介:

汤皓然: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环境社会工作、非遗传承与保护。

肖远平:彝族,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先锋人物”、黔灵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带头人、贵州省人民政府学科评议组成员、贵州省委办公厅决策咨询专家。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兼任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态研究院副院长、“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主编、《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文学卷》编委。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一般项目,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委托项目,国家民委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3项;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文艺奖一等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等著作10余部。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博物馆化:非遗保护的传统实践取向
  • (一)制度影响下的非遗保护博物馆化
  • (二)空间营造下的非遗保护博物馆化
  • (三)单向沟通:非遗保护博物馆化对文化生产的影响
生活化:非遗保护的一种路径转向
  • (一)过程-事件分析:非遗保护生活化的研究方法
  • (二)初生场景的还原:非遗保护的一次生活化
  • (三)现代事实的观照:非遗保护的二次生活化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