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认为,其最初原因乃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短时间内井喷,高校传统培养模式下毕业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从而,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大大超过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同时毕业生“规格”难以符合职业岗位需求,造成高校毕业生绝对供给过剩与相对供给不足的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局面。
尽管数量是讨论的中心,但真正的问题涉及的不只是统计数据。对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认识就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们培养了多少高质量的、受过适当训练的、能够满足目前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如果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的一个直接结果,那么,在大学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可用的人才,这种“一个职位难求”与“合适人才难寻”的矛盾显示的是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张力。2008年,机械制造行业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是2.92,尽管需求在增长,但是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机械制造行业的许多企业都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时,高校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未就业率却屡创新高。对这一矛盾基本可以解释为:我国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的总量供大于求,但真正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的供给却不能满足需求。
为了弥合“学用偏离”张力,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用人单位难觅合适人才的状况,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H大学机械学院的“定制式”试点班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H大学机械学院通过识读市场的需求,确定“定制式”试点班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并运用“校企合作”的措施实践了试点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取向改革。那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定制式”试点班的毕业生,是否能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过渡”,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