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虚拟角色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作者:
(韩)金文朝 (韩)金钟吉 柳京子 张海东 芮东根
出版日期:
2018年11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17475字
所属图书:
数字技术与新社会秩序的形成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这一章主要以近几年在青少年当中快速扩散的虚拟角色使用现状和使用方式为中心,考察青少年在虚拟空间上的活动对他们的文化及认同感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简单概括韩国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现状;第二,简要叙述青少年在虚拟空间上的自我表现方式,以及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进化的表现自我认同感的方式;第三,考察游戏、聊天、自我介绍、人际关系的形成等以虚拟角色为媒介而形成的青少年交流方式及其特点;第四,了解虚拟角色盛行的社会文化意义,并分析虚拟角色对青少年认同感的发展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自我认同虚拟角色

作者简介:

(韩)金文朝:现任韩国江原国立大学首席教授。1982 年毕业于 美国乔治亚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主攻现代社 会学理论、科技社会学等。1982~2015 年,在韩国高 丽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曾任韩国社会学会会长。代表 著作有《科学技术与韩国社会的未来》、《韩国社会 的两极化》和《融和文明论》等。

(韩)金钟吉:韩国德成女子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3 年毕业于 德国哥廷根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主攻信息社 会学、现代社会学理论等。主要社会职务有韩国研究 财团专任委员、韩国学术刊物《社会与理论》编辑委 员长。代表著作有《网络权力解析》和《信息革命、生活革命、意识革命》等。

柳京子:

张海东: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从事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等,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社会不平等问题领域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译著)20余篇/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2011)、《上海社会质量研究(2010~2013)》(2016)等。发表的论文包括《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社会质量研究及其新进展》(《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城市居民疏离感问题研究——以2010年上海调查为例》(《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等。

芮东根:

文章目录
·替代性社会化空间的出现
·调查方法
·网络的扩散和青少年的生活变化
虚拟空间与青少年认同感的发展
  • 1.青少年在虚拟空间的自我表现
  • 2.认同感表现手段的演变:从ID到Avatar
虚拟角色与虚拟空间中的自我表现
  • 1.青少年虚拟角色使用现状
  • 2.以虚拟角色为媒介的交流(Avatar-Mediated Communication)
如何看待虚拟角色的流行
  • 1.虚拟角色作为一种文化商品
  • 2.虚拟角色作为一种消费对象
  • 3.虚拟角色作为一种看点
  • 4.虚拟角色作为一种虚拟身体
  • 5.虚拟角色作为一种认同感尝试工具
·虚拟认同感尝试中的“虚拟角色效应”
·虚拟角色对青少年认同感的负面影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