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总报告

作者:
陆学艺
出版日期:
2010年1月
报告页数:
50页
报告字数:
44570字
所属图书: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问题与矛盾却日益凸显和严重,成为新的阶段的特征。本书运用社会结构理论观察分析引发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认为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发展还不够好,而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根源。今后,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快社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平衡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进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研究报告社会结构现代中国

作者简介:

陆学艺: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主攻中国哲学,1965年毕业。曾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8年以后,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社会及以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1983~1986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下派到山东陵县挂职,兼任县委副书记。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任所长: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6年当选为会长:1993年、1998年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农村问题专家。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曾发表《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多部著作,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

文章目录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 (一)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 (二)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
  • (一)社会结构的基本内涵
  • (二)研究社会结构的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 (一)社会结构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
  • (二)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动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 (一)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
  • (二)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
  • (三)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 (四)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挥
  • (五)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
  • (一)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
  • (二)当前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
  • (三)社会结构滞后的后果
  • (四)社会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
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
  • (一)中国所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结构调整
  • (二)调整社会结构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 (三)调整社会结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
社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 (一)社会结构调整的原则
  • (二)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
  • (三)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
  • (四)社会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