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来龙”和“去脉”孰重孰轻?——基于S市垃圾分类政策与实践的反思

作者:
杨鹏程
出版日期:
2018年7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0969字
所属图书:
社会建设研究(第七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成为城市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逐渐认同阻止垃圾“围城”的关键点在于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垃圾分类,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终端上。垃圾分类的政策实践也在各国开始展开。我国S市垃圾分类虽然初显成效,却出现了垃圾分类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效的新困局,甚至出现了分类作假以应付检查的乱象。本研究选择S市垃圾分类的政策和实践作为典型案例,以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整个周期作为分析对象,试图回答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过程中影响实际政策效果的因素和实践逻辑。

关键词:

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再生产品市场

作者简介:

杨鹏程:杨鹏程,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S市案例:成为“任务”的垃圾分类工作
  • (一)S市垃圾分类管理主体
  • (二)S市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现状
  • (三)S市垃圾分类政策法规体系
缺位的多元主体治理:影响垃圾分类成效的核心因素
  • (一)政府的参与程度
  • (二)非正式收集群体的参与程度
  • (三)普通公民的参与程度
常规应对:精细化治理视角下的处理方法
  • (一)精方法,科学合理改进收集方式
  • (二)臻机制,促进诱导型-强制型机制结合
  • (三)抓重点,认识垃圾分类的主要推力
·深层的垃圾分类治理困境:未形成配套分类的处理终点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