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知识的体制

作者:
沈洪成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38页
报告字数:
29793字
所属图书: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木丰中学“控辍保学”的个案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知识的选择上来看,课程知识的导向主要是国家的、城市的、汉族的,地方文化传播的空间有限。从知识的组织上来看,那些分类强度高、边界清晰、易于标准化的知识被赋予更大的价值,而那些不易标准化的知识,往往因教学和考核的需要,按照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传递。其次,从传递方式上来看,由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某些教学法的推广,教师的自主性被压缩,越来越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从评价方式上来看,由于升学考试的要求,课程所传递的官方知识被不断强化,知识的标准化趋势越来越强,教学的程序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造成学生学习的困境。
关键词:

教育空间课堂知识村落知识

作者简介:

沈洪成:1983年生,安徽怀远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下乡:一个乡镇的教育治理实践》一文,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等。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教育空间的知识构造
·第二节 课堂知识的传递机制
·第三节 村落知识的濡化机制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双重难题
  • (一)学业失败的困扰
  • (二)文化传承的难题
第五节 双语教育为什么难以达到目的?
  • (一)从教育目标上来说,双语教育主要被设定在汉语的习得上,忽视了傣语和傣文的传承
  • (二)从教育条件上来说,开展双语教育所需要的师资、教材、培训机会等较为缺乏
  • (三)从教学形式上来说,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的开设存在断裂,没有系统的规划
  • (四)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学依据内地课程设置展开,地方知识没能充分吸纳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