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作者:
王伟杰 张驰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4459字
所属图书: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06年我国颁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共审批了13项国家级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28位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民族医药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国民族医药也存在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稀少、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协调、产业化开发不合理、知识产权保护不乐观等问题。因此,加快传统医药单一类项目的申报及审批步伐,建立梯队合理、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的传承人队伍,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民族医药的创新步伐,并重视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未来民族医药得以有效传承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民族医药

作者简介:

王伟杰:汉族,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会展策划师,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贵州省社会科学“2020年度学术先锋”,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先锋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团队主持人,“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主编,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非遗、文艺学、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青年项目、国家民委自筹项目、贵州省教育改革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冲突与引导: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价值选择》等著作3部。

张驰:贵州民族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酒文化。

文章目录
·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的重要意义
民族医药类非遗名录基本情况
  • (一)五级名录体系日趋完善
  • (二)国家级非遗不断增加
  • (三)各少数民族非遗分配均匀
  • (四)非遗分布地区相对集中
民族医药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
  • (一)传承人总量较少且比重较低
  • (二)地域分布较为集中
  • (三)各民族传承人分布不均
  • (四)传承人集中于男性
  • (五)传承人年龄偏高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 (一)成就和经验
  • (二)问题与不足
·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传承体系的可行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