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社会建设进程中西部职业结构30年嬗变及特征分析(1982~2010)

作者:
周芳苓 刘玉连
出版日期:
2014年7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4088字
所属图书:
美丽中国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研究表明,西部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该地区职业结构的变迁史,也是该地区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30余年来,西部地区职业结构经历了“类别结构”和“等级结构”的双重变迁,形成了“速度慢”“变动小”“程度浅”的变化过程和“阶层化”“等级化”“一致性”的变动格局,并呈现“差距化”“非常规化”和“逆向现代化”的本土化特征;从职业结构形态上看,正逐步实现从“倒丁字型”向“类葫芦型”的演变,但整体上尚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定阶段,表现为“中部变大仍较小、底部变小仍很大”。由此指出,受“欠发达”“欠开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西部地区职业结构要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彻底转变,还需经历一个曲折、漫长、艰难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西部地区变迁过程职业结构本土特征

作者简介:

周芳苓: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三级);社会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5项、省领导圈示及其他各类课题20余项;独立出版学术专著2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多项成果获得中央宣传部采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刘玉连: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职业结构的变迁过程及特点
  • (一)职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 (二)职业结构变迁的特点
职业结构形态的演变及本土特征
  • (一)职业结构形态的演变过程
  • (二)职业结构形态的本土特征
·结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