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现代化新征程中青年社会心态及其培育

作者:
王俊秀 吴芸 张跃 谭旭运
出版日期:
2024年3月
报告页数:
38页
报告字数:
32127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青年,作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与生力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充分了解当前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对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新时代青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重要意义。本报告首先通过比较2019年、2020年、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青年近年来在社会需要、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变化趋势,并将青年的社会心态与中国整体的社会心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本报告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当前青年人群社会心态的关键特征,来揭示培育积极有为之青年的社会心态基础。最后,在梳理总结青年社会心态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引导建议,如引导释放青年多样化消费活力,进一步积极缓解青年群体在物价、医疗和交通等方面的生活压力,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社会建设,更加重视低龄青年群体的积极社会心态的引导和培育,促进青年社会参与意愿向实际参与行为转化等。

关键词:

社会心态社会认知青年社会需要社会行为

作者简介: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吴芸: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张跃: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社会心态、社会阶层与阶层流动心理学、系统合理化。

谭旭运:男,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编委。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社会心态特征与演变趋势”(项目编号23ASH004)、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根基与践行路径”(项目编号2023YZD051)。另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转型期社会心态,共同富裕、共同体理念的社会心理机制和路径等。出版著作《获得感:一种社会心理分析》《腐败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Political Psycholog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文章20余篇。

文章目录
青年社会心态的基本特点
  • (一)社会需要
  • (二)社会认知
  • (三)社会行为
  • (四)青年社会心态与整体社会心态的对比
培育有为青年的社会心态基础
  • (一)理想与现实:青年美好生活需要与体验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未来应着重进一步满足其在个人物质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
  • (二)心境与处境:物价问题、医疗问题与交通问题构成青年人群的主要压力来源,应着重关注城市青年、低学历青年及“00后”的压力应对
  • (三)当下与未来:近六成青年体验到向上流动,同时持有向上流动预期,社会流动的体验与预期在涵养社会心态、激励青年奋斗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 (四)认知与实践:青年人群更认可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对共同富裕的信心更高,参与慈善公益的意愿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主要问题和引导建议
  • (一)重视青年美好生活需要和体验的动态变化,重点聚焦个人物质层面的美好生活体验的提升,引导释放青年多样化消费活力
  • (二)进一步积极缓解青年群体在物价、医疗和交通等方面的生活压力问题;重点解决“90后”“00后”等青年初期群体的压力问题
  • (三)培育责任共担的新时代家庭观,缓解家庭生活焦虑;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社会建设,为青年发展提供多元社会支持
  • (四)更加重视低龄青年群体的积极社会心态的引导和培育,提升低收入、低学历和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信心
  • (五)汇聚青春力量,不断拓展青年社会参与的载体和渠道,促进青年社会参与意愿向实际参与行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