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居民自我效能感概念、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作者:
刘视湘 董洪杰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
报告页数:
38页
报告字数:
34406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6~2017)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研究在梳理居民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基础上,参照Ralf Schwarzer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Caprara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姚金玉编制的《经济自我效能感结构问卷》和《经济自我效能感类型问卷》,以及Smith和Betz编制的《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编订了居民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并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了具有六个维度、25个项目的居民效能感调查问卷。然后在北京市辖区内抽取七个代表性社区为样本,采用自编的居民自我效能感问卷为工具,调查分析了北京市六种类型社区的居民自我效能状况,还进一步探析了居民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后综合上述研究的结果,尝试提出建议与对策,谨供社会建设政策和社区工作实务参考。

关键词:

心理健康社区居民居民自我效能感社区工作社区类型

作者简介:

刘视湘: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心理学、心理测量与心理健康。

董洪杰: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发展质量与阶层意识、社区心理研究。

文章目录
·引言
文献综述
  • (一)自我效能感及其内涵
  • (二)居民自我效能感
研究一:居民自我效能感结构的研究
  • (一)居民自我效能感的操作性定义与维度构想
  • (二)研究程序
  • (三)初测问卷和再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四)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五)问卷的效度分析
研究二:北京居民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对象
  • (三)抽样方法与数据处理
  • (四)结果与分析
基本结论
  • (一)居民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结构及测评工具概述
  • (二)社区特点变量对居民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三)个体因素学变量对居民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四)居民自我效能感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
建议与对策
  • (一)聚焦社区治理的重点区域与群体
  • (二)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工作
  • (三)构建完备的社区教育体系